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
二林工商 商經科
小港高中 普通科
南湖高中 普通科
陽明高中 普通科
鳳新高中 普通科
海星高中 普通科
基隆商工 國貿科
東華大學 縱谷跨域書院學程
陳承分享了他曾經在高中作為體育生,在現實和夢想中掙扎的故事,他明白自己在體育方面的天賦有限,於是開始思考如何轉換跑道。
高中畢業後,陳承遠赴中國,參加了一場萬人規模的口語表達比賽,並勇奪金獎。他希望將這舞臺帶回臺灣,於是在他大一時創立了「聲歷其境」教育品牌,帶領超過 1,000 名高中生學習口語表達,引導他們講好自己的故事,並勇敢站上舞臺。今年,他更成功舉辦了全臺灣首場主持人大賽。
身為 108 課綱下首批學生,陳承加入了e-Peer校園大使,這為他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機會。他受邀擔任線上講座的講師,分享簡報製作的技巧,吸引了超過100 多位同學參與,這讓他第一次看到自己在口語表達方面的潛能與亮點。
回顧自己參與e-Peer校園大使的經歷,那時正值covid-19疫情最嚴峻的時刻,所有活動都在線上完成。然而,即便如此,這段經歷依然讓他收穫了無數寶貴的經驗與回饋,成為他未來光彩旅程的一塊敲門磚。因此陳承也勉勵所有同學,勇敢「從零開始」。
凱軍回想國中時期,即便心中有想法,也不敢開口,而透過e-Peer校園大使的訓練,她逐漸建立自信,愛上了那個拿著麥克風分享想法的自己,並讓她更勇於爭取擔任領導者的角色,把心中的想法化為具體的行動。
擔任e-Peer校園大使後,凱軍不遺餘力地在校園推廣 e-Peer 。從班級分享開始,一步步走向全校的幹部訓練,甚至受到校長邀約,在教師會議中向全校師長介紹 e-Peer。她成功地招攬了一名學妹,與她共同擔任e-Peer校園大使,今年更一同進入高一各班進行推廣。截至今日,凱軍成功讓超過 200 名師生認識 e-Peer。
回顧自己成為自學生的經歷,予婕坦言並非一開始就走上這條路,而是「半路出家」,在高中時,決定中途休學,用一年的時間探索體制外的世界,自己創立了音樂工作室,獨立接案,同時積極參與多種社會組織,辦理教育相關活動。
作為一名自學生,予婕非常清楚,想要的東西需要自己去爭取,並分享自己過往在學校曾遭受霸凌,且患上憂鬱症,這也是她選擇離開體制內學校的原因。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和自我調整,她重新出發,變得更加堅強,如今更勇敢地站在舞臺上分享自己的故事。
e-Peer校園大使幫助她有效地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讓她能夠分享自學的過程和人生經驗,並受邀成為【慧治online cafe 公益講座】分享講者。只要勇敢去爭取,就算碰壁也沒關係,鼓勵大家勇敢邁出前進的步伐,追逐自己想要的成就。
面對他人對自身能力的質疑,百閎希望能透過 e-Peer 校園大使的經歷展示自我,於是決定成為其中一員。在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如何設立目標、管理時間以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e-Peer校園大使每月的培訓課程讓他收穫良多,尤其是活動企劃撰寫課程,幫助大家順利完成營隊,這些都是課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把所學付諸實踐,讓他更深刻地體會到成長的意義。
在【夢想起飛:SDGs 愛心行動營】擔任總召的百閎談到活動初衷時,滿懷喜悅地表示,他希望能為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他的目標是不僅將營隊活動侷限於e-Peer校園大使的內部交流,更是希望將它拓展到偏鄉小學,縮短城鄉差距,增強孩子們的英語知識。當得知慧治基金會有偏鄉課輔班資源後,便決定合作辦理。
在帶領營隊的過程中,百閎發現課輔班的小學生們在英語知識上的城鄉差距比想像中更大。為了確保活動的成效,他和團隊立即在午休期間緊急開會,調整了後續的營隊課程,將原本的英語歌謠教學改為更簡單的繪本英語話劇演出,降低學習的難度。在營隊的尾聲,課輔班的學生們驚喜地送上親手製作的小卡片和糖果,這些溫馨的小禮物為這次營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嘗試從未做過的事,是緯蓁報名e-Peer校園大使的動機。她希望能在這裡重新認識自己,提升自我能力,並學習如何自我挑戰、增強執行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緯蓁坦言過去的自己非常不自信,也很害羞。加入e-Peer校園大使後,她得到了許多鼓勵和機會,並參加了多場增能培訓課程,這些經歷逐漸提升了她的口語表達能力,使她越來越敢於在鏡頭前、舞臺上分享自己的想法。現在的緯蓁,不僅更了解自己,對於未來的目標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
在【夢想起飛:SDGs 愛心行動營】中,緯蓁擔任活動策劃及美宣的角色。同樣談到活動的初衷,緯蓁希望營隊既充滿活力,又不失e-Peer校園大使之間的交流互動。因此,她提出了「闖關遊戲」的點子,並成功招募了 9 位大使來擔任營隊課程的老師與隊輔。儘管其中有些大使在此之前素未謀面,但活動當天,大家依然默契十足、合作無間。面對個性較特殊的學生,夥伴們也能靈活運用學生的特點,使他們持續參與課程,展現了即時應變的能力。
回想起營隊籌備期間,大家雖然都因為課業非常忙碌,但仍經常在深夜線上開會討論營隊細節,這段時間也讓夥伴們之間建立了更深厚的感情連結。
從小到大,儀芳就是個不服輸的人,她明白如果不夠強,就容易被淘汰。正是這種渴望變強的心情,推動她加入了 e-Peer 校園大使的行列。
過去她總覺得自己只是個平凡的人,然而加入e-Peer校園大使讓她認識到,即使是普通人,也能找到自己的強項與優勢。e-Peer校園大使給了她許多成長的資源,而最讓她難忘的,是在這裡結交的朋友,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分享聚會的照片和生活點滴,都成為她不斷提升自己的動力。
回顧這段成長的旅程,儀芳在 e-Peer 上發布了超過 160 篇貼文,記錄著每一天的生活點滴。正是這些日常的點滴積累,讓她能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學習履歷,同時e-Peer校園大使的培訓課程,也幫助她在大學面試中,獲得了口語表達成績的最高分,成功透過特殊選才管道,考上自己的第一志願。
比賽還沒結束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來自育仁高中的靚靚,自國小一年級起開始接觸足球,至今已經踢了10年有餘,熱愛足球且具領導力的他,甚至在國中時更擔任了三年的女足校隊的隊長。而現為e-Peer校園大使的靚靚,更在全民瘋世足的期間,在e-Peer中憑藉對足球的專業知識分析賽況與大家交流。
而儘管在足球的領域已小有成就,但靚靚仍不放棄自我探索對任何未知領域的各種可能,無論是主動報名並錄取環境廣告的拍攝徵選、或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參加各大學寒假體驗營、更在校運動會報名了所有競賽項目並為班上贏來多面獎牌。
除此之外,靚靚為了增進自身能力,甚至積極參與慧治多元學習系列課程與講座,優異表現更屢獲師長與同儕的讚賞及肯定。
耽誤你的從來都不是機會和運氣,而是你的猶豫
本身是理科生,卻非常喜愛英文的Diana,很會善用「引導精靈」和「平臺挑戰」的架構,來讓自己的紀錄更有脈絡,除了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過程之外,也會在提到學習英文遇到的瓶頸,並與平臺上的其他學生交換想法。而春節期間去了一趟菲律賓,除了解到當地特有的地理和歷史文化背景,也因為認識到了當地朋友,更堅定了她要學好英文、未來出國深造的夢想。
而Diana也開始e-Peer上進行一個自我挑戰-用英文寫下讀書心得,希望自己能更加習慣使用、掌握英文表達能力。
積極參與校園大使培訓和講座活動的Diana,除了常常會分享自己的學習觀點之外,也不吝在他人的貼文下鼓勵和回饋;擅長溝通與表達的她,認為自己的想法一定說出來,對於別人有不同的意見也需要有尊重包容的心。
而參加南區校園大使的實體見面會之後,Diana表示加入校園大使「從一開始的顧慮很多、猶豫不安,到後來敢獨自發言,獨自面對人群,在學業的壓力下,能夠排解不愉快的因子,習慣在忙碌的生活中,享受記錄與學習的過程」,不僅讓她提昇了面對挫折的能力,也讓她認識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非常幸福。
學習這條路,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
連續兩屆校園大使中都能看到花開花落的身影,原本對於新課綱徬徨無措的她,在參加校園大使後結識許多與她有共同疑惑的朋友,透過分享互動的同時,花開花落發現學習的多元面向,不是只有學校教程,更多的是課外活動,同儕陪伴也讓她更有動力朝著目標跨去,協助小組經營並踴躍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加入校園大使後花開花落嘗試跨越舒適圈,參加校內國語文競賽,以往生性害羞的她,透過同儕鼓勵漸漸勇於挑戰自我,並從過去失敗的經驗中找尋改善方法,最後競賽的成果也讓花開花落對自己更有信心,也學會了更好的彙整能力!
花開花落除了在平時在e-Peer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外,也另外在IG經營自己的讀書帳號,分享讀書方法與筆記,不妨去看看她的豐富紀錄,說不定也能激盪出不同的學習方法,一起朝著目標前進!
希望能夠學會習慣紀錄自己的每一天
來自中山高中的Neo希望能透過擔任校園大使養成紀錄的習慣,過去的他認為紀錄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但透過他在e-Peer上的每一篇紀錄,可以輕易地看出無論是日常的週記、閱讀紀錄分享或是校園大使培訓心得,除了「進行紀錄」,Neo更是會發表自己的想法,紀錄對他來說或許早已不是「麻煩事」,而是成為了幫助他成長的養分!
Neo分享到自己是一個愛幻想的人,原以為面對問題就是要正向思考才能帶來動力以及希望,沒想到這只會讓他更沈淪在幻想世界,現實世界因而越變越糟,在閱讀《正向思考不是你想的那樣》之後,透過實際進行貫穿一書的方法「心智對比」,平衡了幻想與現實,讓他能果斷的知道今晚該怎麼執行安排,心智對比的過程中也讓他提起精神完成所有計畫好的事。
Neo除了在e-Peer上分享閱讀後的反思,日常的紀錄也多為自己讀書方法的分享,不妨去e-Peer看看她的豐富紀錄,說不定也能激盪出不同的學習方法,一起進步!
充實的、自信的、燦爛的,去擁抱自己的不完美與缺失
當被問到:「2023年想活成什麼樣子?」咩🐑是這樣回答的。身為e-Peer校園大使的她,在校成績名列前茅、熱衷參加校外課程及講座、甚至在班級身兼e-Peer小老師,不放棄任何可以精進自我的機會,也從未逃避面對自己的不足-缺乏自信。
為了突破自我,她會嘗試在線上活動中開起麥克風分享、挑戰擔任小組報告負責人,儘管難掩緊張情緒,但表現仍受到大家肯定,自信心也在每次的挑戰及肯定中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有些人選擇珍惜善用,有些人卻寧願虛度任憑它流逝。同時兼顧校內課業及校外活動並非易事,但咩🐑總能妥善規劃有限的時間,發揮自己最大的可能,不僅在校盡善身為學生的本份,更不愧對班級e-Peer小老師的職責,甚至在課餘時間加入慧治多元課程系列,用心完成每份作業。
相信咩🐑的未來會如對2023年的自我期許一般,充實、自信、燦爛。
「打造金質歷程」
能自告奮勇接受新的挑戰需要多大的勇氣?
擔任第一屆校園大使的綺16決定自己籌辦一場【金質歷程盃】線上說明會,儘管對一切流程都很陌生,但仍從製作宣傳海報、報名表及簡報等籌備工作至執行階段皆親力親為,一個人做完所有事前的準備,期望未來在推廣活動、簡報準備及臨場反應等能力都能持續進步,然而過程中,透過觀摩他人的團隊合作,綺16也意料之外理解了團隊力量的強大,透過不斷反思每一個過程,深深體會到「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遠」這句話。
綺16與幾位同為第一屆校園大使的同學自主組織了校園大使宣傳影片製作小組,希望能衍伸自己的經驗,替第二屆校園大使進行宣傳招募,團隊中綺16擔任影片腳本、企畫書撰寫的工作,在影片當中更是擔任更是擔任訪問的角色,為作品增添了不少風采。
「自己的故事自己寫」
與大多數同年紀的孩子不同,Mila是一名自學生,相較於學校體制下的教學模式,Mila有更多探索自我的彈性空間。原以為自己對影像抱著極大興趣的Mila,卻在參加完影像培訓後困惑「我到底喜不喜歡影像?」恰巧,那時金光短片影展正在徵青年評審,Mila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探索的機會。
Mila在e-Peer上記錄參與各領域多元活動的經驗以及擔任青年評審的心得,鼓起勇氣嘗試放棄過的事,跨出舒適圈後反而拾獲更多信心,堅定目標後繼續前進。
從eP種子繼任校園大使
過去擔任eP種子時,温温認知到即使是普通科,也能擁有很多未來的出路,並非因為科系的不同就侷限自己。這學期温温也繼續擔任校園大使,逼自己更加主動面對生活,學習如何與組員有效地溝通,也鼓起勇氣接下演講會講者的挑戰,雖然結果不如預期,但温温也從中慢慢改變,逐漸培養出責任與上進心以及對未知事物的自信。
「希望能變得更加勇敢!」
這是剛擔任校園大使時,西魚給自己的期許。每當在e-Peer上分享起自己,西魚總是八九不離十會提到自己是個患有「社恐」的人,但可以從他的e-Peer紀錄中發現西魚朝著期許進步的軌跡,隨著每一次的大使培訓、多元課程以及日常中參與的各式活動,現在的西魚已經可以在團體活動中擔任「領導者」的角色了!